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侯宝璋

侯宝璋(病理学家)

侯宝璋
侯宝璋(1893—1967),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 中文名侯宝璋
  • 别名字又我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利辛县阚疃镇
  • 出生日期1893年5月
  • 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
  • 职业病理学家
  • 毕业院校齐鲁大学医学院
  • 主要成就病理学研究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
  • 代表作品《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

侯宝璋,幼年在家乡就读于私塾。由于受社会新思潮的驱使,少年的侯宝璋毅然离家出走,投身至社会的洪流中。因为经济来源中断,在安徽省怀远县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会小医院,在医院的化验室做帮工谋生,偶然的境遇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医学生涯。由于他工作优异,民康医院保送他入含美学校(相当于高中)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几位同学一起被校方开除。但校方宣布,如叩头悔过,便可复学。年轻气盛的侯宝璋宁愿失学也不叩头。被校方开除后只有再回民康医院仍在实验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经常干到深夜时分。民康医院负责人见此情景,大为感动说:“侯宝璋这样的人,若得不到学习机会,太可惜了!”1916年,医院借给他少量的钱,将他保送至北平协和医学校学习。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年轻的侯宝璋在校期间极为努力,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艰苦,夏天他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了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条薄被。有人送来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

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 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 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侯宝璋,青年时代即热爱祖国,立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济南积极参加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的工作,并亲赴喜峰口等处战区支援群众性的抗日工作。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负责和组织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侯宝璋出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后方,侯宝璋除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还负责安排照顾当时香港沦陷后流亡大陆、在成都大后方借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任港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港府医务总监及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的蔡永业(Gerald 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宝璋与港大发生密切联系即始于此段时期。1938年,侯宝璋不畏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艰难,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关心祖国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为祖国医学教育及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 年由当时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作为知名的医学科学教育家和对中国医学史有造诣的专家而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聘请,赴美讲学沟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宝璋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去英国讲学并接受英国教育部聘请,从1948年起任香港大学战后复校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为港大医学院设计筹款重建了被日本占领军破坏的病理学馆,并建立了一所完整体制的教学科研为临床服务的病理学科大楼,用以与东南亚、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学家进行学术及业务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