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牧
冯牧(1919—1995),原名冯先植,北京人。中共党员。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加了抗日民族先锋队,1938年到延安抗大和鲁艺文学系学习,1941年起在鲁艺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文艺编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任前线记者,随刘邓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和中南战场,并随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文化部长;1952至1957年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7年底调任《新观察》主编,1959年任《文艺报》编委、副主编;1965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1966年起遭林彪、“四人帮”迫害并去五七干校。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冯牧先后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78年任中国文联筹备小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文艺报》主编、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在1979年的第三届、1985年的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冯牧均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国作协副主席;1985年,兼任新创刊的《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同时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
50年代之后,冯牧长期在文艺界不同岗位担任领导工作和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培养和扶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作家。1976年以后,为清除“四人帮”在文艺理论思想上的流毒,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冯牧亲自撰写并组织了大量理论批评文章,并直接主持了为被“四人帮”迫害的许多作家和错误批判的文学、文艺作品,公开给予平反、回复名誉的工作。在文艺界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肃清“左”的影响,恢复全国文联、中国作协的正常工作中做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新时期以来历届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评委的负责人。直到生命垂危时刻,他仍在关注着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冯牧先生十分重视文学人才的培养,是半个世纪以来在几代作家和文学青年中深受尊敬的一位良师益友。他作为经受过战争洗礼和在军队文化战线工作过多年的老战士,对部队文化事业和军事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