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房彦谦

房彦谦(隋朝官员)

房彦谦
房彦谦(547年~615年),字孝冲,祖籍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北),东魏到隋朝官员,清河太守房熊之子,唐朝名相房玄龄之父。出身清河房氏。北齐时期,起家广宁王高孝珩主簿。隋朝开皇初年,授吏部承奉郎,迁监察御史、秦州录事参军。以朝集使入京,与左仆射高颎总论考课之法。得罪权贵,迁长葛县令,拜鄀州司马。大业初年,出任司隶刺史。隋炀帝攻打辽东,出任扶余道监军。大业十一年,出为泾阳县令,卒于任上,时年六十九。贞观初年,凭借儿子房玄龄的功勋,获赠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县公,谥号为定。贞观五年三月,归葬彦谦于齐州赵山之阳,即今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村北。

  • 孝冲
  • 所处时代东魏、北齐、北周和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齐郡历城
  • 出生日期547年
  • 逝世日期615年
  • 本名房彦谦
  • 官职司隶刺史、泾阳令
  • 儿子房玄龄
  • 籍贯河北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

家族背景

清河房氏家族原籍为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可以追溯到东汉司空房植,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后燕的太尉椽,便跟随慕容德南渡黄河,把家人带到了青齐之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属于清河房氏后来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相当于秘书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

房彦谦曾任北齐广宁王高孝珩主簿,系其亲信幕僚。北齐灭亡后,曾打算与亲朋故旧光复北齐,但未成功。未仕北周。隋朝时,担任司隶刺史,其子房玄龄随居长安。朋友众多,交游广泛。贞观五年迁葬之时,名流故旧到场者多达二千余人。

房彦谦娶出身陇西李氏为妻,生下独生子房玄龄。房玄龄为唐太宗开国时期的谋主,被唐太宗认为是开国第一功臣,并在贞观时期总领朝政二十余年,直至贞观二十二年病逝。房玄龄是唐朝任期最长的首辅,其次是唐玄宗时期总领朝政十九年的李林甫。

早期经历

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18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并一直在政府任职,40岁时被郡守举荐进京,做了监察御史,职责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其职责既像纪律监察干部,还兼具司法监督和整治朝廷风气的责任。官品虽然不高,权力却也不小。后迁为河南长葛县令,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并因此而晋升郡司马(州郡军事官员“二把手”)。

离职高升

史书记载,当他离职高升之时,地方百姓拦路挽留,并为其立碑颂德。隋大业九年(613年),随从皇帝到辽东,担当了一阵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后来,因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迁为泾阳县令,69岁病逝于任上。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为“家无余财”。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虽然他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年时期生父就亡故,15岁过继给叔父,继母去世时,他绝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时鲜果蔬父辈不吃,他绝不先尝,其孝行名扬乡里。同时,他也十分好学上进,7岁时就读过万言书,长大后,还擅长书法艺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他以深厚的影响,因此,他也能够培养出房玄龄这样的一代名相,大唐重臣。

朝廷追赠

公元631年,经唐太宗恩准,房彦谦的灵柩由其子房玄龄迁葬回历城故里祖坟,朝廷追赠其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并特派了官方的鼓乐仪仗队从洛阳护灵到历城,灵柩所过州县费用不足部分均由地方政府资助祭奠,同时国家还动用了千余士兵为之送葬,亲朋友好参加迁葬仪式的有2000多人。这次迁葬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一件盛事,轰动全国。房彦谦墓在今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赵山之阳,墓葬现存墓冢、墓碑和部分石兽,其墓碑由当时的历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欧阳询所书。该墓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百药是24史中《北齐书》的作者。李百药撰写碑文的时候担任着太子右庶子,66岁。

欧阳询则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所创立的书体被称为“欧体”。他和当时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书法“四大家”。欧阳询书写碑文的时候已经74岁。两位花甲之人应邀为房玄龄的父亲撰文书丹,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房彦谦灵柩迁葬的隆重。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