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段思平

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

段思平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睑(今喜洲)人 ,一说为剑川永旁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节度使,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为都。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朝以来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逝世后由子段思英继位,谥号圣文武皇帝。 

  • 本名段思平
  • 所处时代大理国
  • 民族族群白族
  • 出生地大理喜睑(今喜洲)
  • 出生时间893年
  • 去世时间944年
  • 主要成就建立大理国,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 年号文德,神武
  • 庙号太祖
  • 谥号神圣文武帝

没落贵族

段思平乃汉裔白蛮;据史料《南诏野史》、《白古通纪浅述》、《滇载记》记载:“思平,蒙清平官忠国六世孙,布燮保隆之子。” 因此可断定段思平是汉裔白蛮。段思平祖上虽然簪缨世家,威名显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时,家道中衰,已成为没落贵族。

段思平年幼时,每日清贫度日,年纪稍长一点,又在山中牧羊为生。世宦家庭培养出了他的治世才干及文韬武略,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民众,体察民间的疾苦。

由于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被升为幕览,后来积功升至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

夺取政权

当时,南诏社会正处在变革当中,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锐部队还无法和杨氏兄弟抗衡,于是,他联络了其他白族大姓,向滇东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并发动广大人民起义,才能推翻杨氏政权。

建国称帝

为了彻底摆脱险境,推翻杨干贞的统治,段思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获得广大奴隶、农奴的响应,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2月4日,段思平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经过周密的组织和计划,最后各路大军攻破太和城,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号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还对南诏统治时期

遗留下来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肯定新兴的白族封建主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 。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对于被统治的部族和部落,则解除他们南诏时期的集体奴隶地位,免除奴隶性质的徭役 。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段思平开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晚年逝世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