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早期人类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三皇五帝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期
传说中,黄帝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尧舜禹时期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夏朝
禹治水有功,被选举为天子,成为夏朝建立者。禹即位后,建都阳翟(今河南许昌)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定贡赋的制度。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
启之后继位的太康被一位诸侯首领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在后羿手中。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后羿的臣子寒浞杀掉后羿与相,自立为王。相的王后缗带孕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长大后,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最终被商汤所灭。
商朝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灭亡。商人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商汤时,已经成为以亳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之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定都亳(今河南郑州)。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朝时出现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技术也迅猛发展,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发生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并多次迁都。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穑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商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后来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顶点。纣王刚愎自用,奢侈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众人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亡商朝。
西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国,到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共历两百多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周的始祖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势力,自称为周。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最后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昌赎出。西伯昌积善修德,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自称为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西安)。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之一的朝代周朝。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周初总计分封了约七十一个诸侯国。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成王进行了营建京师成周洛邑的工作,成周洛邑位于河南洛阳,其名见于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有学者认为铭文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和2008年周公庙出土的新邑卜甲,都是这一事件的佐证。
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社会更加安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后来的昭王南巡汉水时,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还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之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狄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引起民众的不满。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不久,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也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只得东迁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前半段,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氏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战国时期的开始。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战国时期由此得名。
秦朝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开始亲政,他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即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十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朝对内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推行文字、货币、车辆、度量衡的统一。对外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此后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朝的一些政策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起义,天下响应,之后,项羽、刘邦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6年,秦朝灭亡。
汉朝
西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当中是王莽的新朝(8年-23年,建都常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即为汉高祖。汉高祖至汉文、景帝时期的汉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文景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的政策,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实行盐铁专营、中央铸币;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在此后的历代王朝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儒客学子推崇。这一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华夏族的永远的名字。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新莽
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实行改革。王莽的改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还是引发了各地农民的大起义。
东汉
25年,刘秀灭掉“新莽”“玄汉”政权之后、建立了“东汉”政权,不久、统一全国,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他在位时期经济恢复,社会安定,被称为“光武中兴”。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积患已久的黄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当时“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增强,天下安定,百姓殷富”。汉章帝十九岁即位,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为政务求宽厚,又颁布“养胎令”: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他轻徭薄役,奖励农桑,与汉明帝时期合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窦宪大破匈奴,班超击败贵霜帝国、平定西域,使西域五十余国降附东汉,甚至远在四万里外的海边国家条支、安息等国都译使纳贡;而后又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穷临西海而还,是前所未至的地方。于是更远的国家如蒙奇(马其顿)、兜勒(推罗)皆来归顺,遣使内附并进贡方物,实现了欧洲与中国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东汉国力达到顶峰,史称“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最终爆发“黄巾起义”,群雄并起,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汉朝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创的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国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东汉中期,宦官蔡伦改良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到东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从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
三国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08年,曹操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发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奠定。213年,曹操称魏公,220年,其子曹丕称帝,废掉汉献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三国开始;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南方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晋朝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蜀汉。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继位的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乘机起义、反抗。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383年,十六国中的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进行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不久,前秦瓦解。
南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南方,420年,宋武帝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刘宋,之后,南方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为南朝;在北方,共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统称为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隋朝
南北朝后期,北周统一了北方地区,南方的陈朝相对较弱。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隋文帝依靠北周武帝、宣帝两朝积累起来的强大皇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589年,隋文帝南下灭亡陈朝,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文帝进行了诸多改革,在政治上,他以确立“三省六部制”的政治体制为中心,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他采用北朝以来的田亩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化上,隋文帝推崇佛教。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确立了科举制,开创万国来朝,后征发数百万人,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绍兴)、宁波。
此后经过多次改造,成为了今天的大运河。隋炀帝的对外征战与对内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唐朝
唐前期
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建立唐朝,李渊即唐高祖。定都长安,之后,唐军逐步攻灭众多隋末割据势力,完成统一,结束隋末大乱。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对内制定法律,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生产;对外攻灭东、西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众多外敌,扩张占据河套、漠南、漠北、安南等地,并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唐太宗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高宗继位后建东都洛阳,自此唐朝实行两京并重制。
武周
690年,武则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戚、世界各国君王、各大宗教领袖、远近百姓共计6万余人的请愿下,登上则天门楼,改国号为周,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为隆重的开国大典。
延载元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梁王武三思、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武则天制可。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次年四月,天枢建成,总高45.87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于是武周便成为了世界历史上唯一受到万国纪功颂德的王朝,是中国古代国际地位的顶峰。
唐中后期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活跃。都城长安有中外商贾“二百二十行”之多,为使臣商旅云集之地,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唐的手工业十分发达,既有官营作坊,又有私营作坊,丝绸、金银器、“唐三彩”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唐朝不“独尊儒术”,而是让儒、佛、道三教并举,在客观上增进了政治的开放性,促进了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唐代国力强大,声威远扬,在这个环境中,唐朝人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高昂洒脱、豪爽开朗、健康奋进的格调。盛唐前后,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杂技、舞蹈、书法和工艺美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取得了远超秦汉的繁荣。唐代敢于和乐于吸收外来文化,其文学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代文化远播海外,对日本、朝鲜半岛、印度、阿拉伯、东罗马帝国乃至非洲都有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晚年迷于享乐,疏于朝政,社会矛盾尖锐。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大举南下,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巴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唐朝被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宦官与地方的节度使权势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唐朝后期工商业取得很大发展。“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官方下令禁止官员经商,有利于民间普通工商业者的发展壮大。唐朝官方还下令“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唐朝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爆发,881年,黄巢攻陷长安,唐朝不久反攻攻灭黄巢,在黄巢之乱趁机做大的军阀藩镇势力日强。原黄巢部将投降唐朝的将领朱温废唐末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于开封,史称“后梁”。后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史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后梁合称为五代。除五代外,当时的南方先后出现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共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这段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比较开明的皇帝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灭亡后唐。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源源不绝的财富流入契丹人的国库。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契丹人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契丹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后汉。
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被郭威所代。郭威建立后周。郭威和继任者柴荣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但柴荣的继承者柴宗训是七岁的小孩,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结束了唐朝灭亡后中原与江南的分裂。
区分 | 国别 | 建都 | 开国帝王 | 原官爵 | 兴亡 | 年数 | 亡于 |
---|---|---|---|---|---|---|---|
五代 | 后梁 | 开封 | 朱温 | 梁王,宣武节度使 | 907-923 | 17 | 后唐 |
后唐 | 洛阳 | 李存勖 | 晋王,河东节度使 | 923-936 | 14 | 后晋 | |
后晋 | 开封 | 石敬瑭 | 河东节度使 | 936-946 | 11 | 辽 | |
后汉 | 开封 | 刘知远 |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 947-950 | 4 | 后周 | |
后周 | 开封 | 郭威 | 邺都留守 | 951-960 | 10 | 北宋 | |
十国 | 南楚 | 长沙府 | 马殷 | 楚王,武安节度使 | 907-951 | 45 | 南唐 |
吴越 | 杭州 | 钱镠 |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 907-978 | 72 | 北宋 | |
前蜀 | 成都 | 王建 | 蜀王,西川节度使 | 907-925 | 19 | 后唐 | |
南吴 | 江都府 | 杨渭 | 吴王,淮南节度使 | 910-937 | 28 | 南唐 | |
北汉 | 太原府 | 刘崇 | 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 951-979 | 29 | 北宋 | |
南汉 | 兴王府 | 刘岩 | 南海王,清海节度使 | 917-971 | 55 | 北宋 | |
南平 | 江陵府 | 高季兴 |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 | 924-963 | 40 | 北宋 | |
闽 | 长乐府 | 王延钧 | 闽王,威武节度使 | 933-945 | 13 | 南唐 | |
后蜀 | 成都府 | 孟知祥 | 蜀王,西川节度使 | 934-965 | 32 | 北宋 | |
南唐 | 江宁府 | 李昪(biàn) | 齐王,镇海节度使 | 937-975 | 39 | 北宋 |
宋朝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的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军随即南下,结束了中原与江南的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封建经济也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但遭到失败。北宋末年,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1127年,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是为宋高宗。经济重心至此完成南移。南宋初年,金军多次南下,岳飞等抗金将领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与权臣秦桧惧怕抗金力量会危及其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南宋晚期,蒙古势力崛起。1276年,元朝军队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皇室成员继续进行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海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宋末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宋朝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权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亦发明于宋代。
辽朝
辽朝,或称大辽或辽国,又称契丹,简称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朝
女真族兴起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金灭辽后,与北宋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1127)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完颜亮在位期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军队的不断打击,于1234年被蒙古灭亡。
金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
西夏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的帝国,自南北朝时,居青海东南部的党项族强盛起来,隋唐时始内附中原,其居地置州、府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李元昊继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识的策略,废除唐,宋的赐姓,改姓嵬名,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脱宋建大夏。元昊于1038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22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德旺继位后,蒙军乘西夏国势积弱大举进攻。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占肃州、甘州等地之后,挥师东进,越过沙漠、渡过黄河,攻占应里(今宁夏中卫)、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继续围困兴庆府,他自已领军南下,攻占积石州之后,于4月抵达隆德,并派兵攻占德川州。闺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盘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员投降。7月,成吉思汗病死,蒙军恐西夏有变,就在随军途中杀死李睍,从此,立国190年的西夏为蒙古所灭。
元朝
1206年,蒙古人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之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279年,元灭南宋。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澎湖岛设立澎湖巡检司,标志着西藏与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明朝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蔓延全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明朝前期,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成祖朱棣营建并迁都北京,明代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西至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朝政府派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封建统治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清朝前期
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帝登基后,于1644年经山海关定鼎北京,并击败李自成。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增设了南书房、军机处;在文化上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摧毁了华夏几千年来的标志性文化和习俗;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幅员辽阔。
明清时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了反专制主义的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文学方面也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