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朱光潜

朱光潜(中国近现代学者)

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今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概述图参考资料:

  • 全名朱光潜
  • 孟实
  • 所处时代近现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
  •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1986年3月6日
  • 逝世地北京
  •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 主要作品《朱光潜选集》《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本名朱光潜
  • 国籍中国
  • 籍贯安徽桐城
  • 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

早年经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0月14日,朱光潜出生于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

民国元年(1912年),朱光潜进入孔城高等小学读书,由于底子好,仅读了一学期就升入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时年15岁。毕业后,朱光潜回家乡当了半年的小学老师,不久考入武昌高等师范,经选拔,民国七年(1918年)考取了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入读香港大学。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英文和科学,大量阅读西方经典书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民国八年(1919年),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

民国十年(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

民国十一年(1922年),朱光潜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

民国十二年(1923年),朱光潜于港大毕业,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朱光潜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到上海当了英文教师,兼任校刊《旬刊》的主编,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任编辑助手,当年只有二十六岁。学校因江浙战争停办后,他便跑去春晖中学,结交了朱自清、丰子恺等人。

留学西欧

朱光潜民国十三年(1924年),朱光潜由朋友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不久匡互生不满春晖中学校长的专制作风,建议改革未被采纳,遂辞去教务主任职。朱光潜同情他,一起断然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谋生。后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群等也陆续离开春晖中学赶到上海。加上上海方面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等,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在江湾办了一所立达学园。按匡互生的意见,朱光潜草拟了开办宗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口号,矛头直指北洋政府的专制教育。他们还筹办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民国十四年(1925年),立达学园办起后,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同年夏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朱光潜拿到文学硕士后,转入伦敦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大英博物馆里看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起念写《文艺心理学》,到法国巴黎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后离开英国转入莱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悲剧心理学》。英法留学8年中,朱光潜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但由于官费经常不发,经济拮据,他只得边听课、边阅读、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光潜先后替开明书店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写稿,曾辑成《给青年十二封信》出版。该书反映了当时一般青年小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影响很大。从此他和广大青年结缘。接着《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总结自己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的《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和《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还在罗素的影响下写过一部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书(稿交商务印书馆,抗日战争中遭焚毁)。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回国前,朱光潜经高师同班好友徐中舒介绍给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委聘北大西语系教授,除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外,还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后又应留法老友徐悲鸿之约到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当时正逢“京派”(多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和“海派”(主要指“左联”)对垒。朱光潜由胡适约到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京派“新月”时期最盛,诗人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后日渐衰落。胡适、杨振声等人想重振京派,由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等人组成编委会,筹办《文学杂志》(月刊,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光潜任主编。朱自清、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等经常为杂志撰稿。杂志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创刊,至8月,出了4期,是当时最畅销的一种文艺刊物。

辗转高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约请任川大文学院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国民党二陈系派程天放接替张颐任校长,企图推行党化教育。朱光潜为了维护学府的尊严,捍卫教育自由和学术独立,坚决反对易长。他主持全校教师大会,号召罢教,教师们纷纷响应,大家公推他草拟抗议电文和罢教宣言。“易长风潮”轰动一时,但迫于压力,以妥协告终:一方面不拒认程天放任校长,一方面不许程天放动全校人事。这场斗争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沙汀和周文把消息传到延安,周扬立即通过他俩转信约朱光潜去延安参观,朱光潜回信欲去。这时陈立夫邀他去重庆晤谈,又通过他的一些留欧好友劝阻,再由王星拱和陈西滢几位旧友把他拉到武汉大学任教,延安之行落空。晚年朱光潜回忆此事,认为延安之行未果是因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革命的意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汉大学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说诗、论文、谈修养,后来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

从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党部每次密令武汉大学监视一批点名的“奸匪”和“奸匪嫌疑”学生的行动,强制一批学生离校。身为教务长的朱光潜与校长王星拱、训导长赵师梅一面应付教育部,一面向学生通气,提醒他们行动谨慎,维护他们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毕业安全离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光潜不愿去安徽大学当校长,仍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代理院长。受与地下党有联系的化学家袁翰青影响,他的政治观点逐渐明朗化,开始同情并支持民主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9日,朱光潜与北平各院校教授104人联名发表宣言《抗议轰炸开封》。10月,他与郑华炽、陈发松等17名教授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及行政院长翁文灏,呼吁“解除人为的经济痛苦与不平”,并宣言“停教”。11月4日,他与北平各院校47名教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的抗议书,抗议国民政府用所谓“处置后方共产党临时办法”强行解散民盟。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这时袁翰青教授受地下党的重托,挽留他熟悉的“文化人”不要离开北平。朱光潜毅然决定留下。

转变求索

朱光潜(7张)建国初思想改造阶段,朱光潜是重点对象,受到很多教育。常有机会参观访问全国各地,经比较新旧中国,他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在年近60岁时,朱光潜还挤出时间攻读俄文,并达到能阅读和翻译的程度。他曾精选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摸索,译文看不懂时就对照英、法、德、俄4种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准确含义,对中译文的错误或欠妥处作了笔记,后写了“建议的校改译文”。同时他惊讶地发现不少参加美学论争的人并未弄通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料的贫乏,对哲学史、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之类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有时甚至缺乏常识。因此他立志翻译一些重要资料,此后20多年他陆续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袁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3卷、维柯的《新科学》等。

1957年,全国开始了美学大讨论。朱光潜积极投入到这场原本起自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批判”的论争,既不隐瞒或回避自己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不正确的批判,客观上他带动了大家不断前进,促进了美学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发展。这次讨论发表的文章辑成6册《美学问题讨论集》、朱光潜发表的论争文章另辑成《美学批判论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次讨论促使朱光潜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2年,朱光潜受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美学史。同年,文科教材会议决定大专院校文科逐步开设美学课,并指定朱光潜编写教材。

1963年,《西方美学史》这部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中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朱光潜被关进牛棚,尽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坚持锻炼身体,时刻准备重新拿起笔。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朱光潜重振精神,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

晚年时期

1980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美学会议上,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国美学会会长。

1983年3月,朱光潜以八十六岁高龄,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出席“第五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同年,北京大学为朱光潜举办执教60周年纪念会。

1984年,香港大学授予朱光潜为该校名誉教授。

1984年夏,朱光潜由于多年工作过于疲累,患疲劳综合症,出现脑血栓。1986年,在他逝世的前3天,他神志稍许清醒,趁家人不防,竟艰难地沿梯独自悄悄向楼上书房爬去,家人发现急来劝阻,他嗫嚅地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同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