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五代十国地名)
①北宋置,属千乘县。即今山东广饶县治。金属乐安县,后改名乐安镇。
②金置,属厌次县。即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七十里清河镇。明置巡司于此。
③在今北京市海淀东北十二里。为京北要地。《元史·顺帝纪》:至元二十四年(1364)四月,“秃坚帖木儿兵至清河列营”。七月,“孛罗帖木儿前锋军入居庸关,皇太子亲率军御于清河”。即此。
(1)区片名。在北京市海淀区东部、昌平路西侧,大部在清河北岸,小部在清河南岸。因跨清河而得名。金称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河里,清称清河镇,也称清河村、上清河。金、元、明、清为昌平县(州)辖域(清末,一说民国初,一度划归宛平县,后又复归昌平县)。1949年1月划归北平市第十九区,同年7月划归第十七区。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北京市第十四区,1952年划归海淀区。1952—1957年为海淀区一镇。1958年撤销其镇建置,并入清河公社。1959年成立清河街道办事处。历史上,清河镇一直是北京城北通长城内外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元、明、清都曾在此驻兵把守,镇北的小营、镇西北的西二旗、镇东北的西三旗都曾是当时的兵营,镇西还曾设传递紧急情报的烽火台。清河二街是繁华的商业街。西北部分布多家毛织厂,为市毛纺织工业基地。东北部为科研、教育单位较集中的地区。有西三旗建材城,南侧为高校集中的学院路地区。镇内有明建广济桥和清建清真寺,西侧有西汉古城遗址和汉代墓葬区。京包铁路设有清河站。昌平路经镇东侧,通多路公共汽车。(2)今镇名。(1)在山西省稷山县东南部。面积70.9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人口5350。原名小河镇,1946年改称现名。1949年属稷山县第二区,1953年为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小麦、棉花,盛产瓜果、蔬菜。有蜜枣加工、钻石加工等厂。有公路通县城。古迹有北阳城砖塔。有七级温泉和疗养院。(2)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北部。面积50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人口5540。镇以河名。1956年为青沟、矿山二乡,1958年二乡合并设钢铁公社,1962年析置清河公社。1983年改乡,同年置镇。所产新开河边条参驰名。有硼矿及造纸、食品等厂。303国道、清财公路在此交会。(3)在黑龙江省通河县东部、松花江北岸。面积139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村,人口2100。1920年建屯,始称二道河子屯。1946年设清河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主产稻。森林资源丰富。特产木耳、蘑菇等。有建材、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厂。有公路通通河、依兰等地。松花江有码头。(4)在山东省惠民县东南部。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镇村,人口4280。镇以驻地名。为县古集镇之一。明嘉靖《武定州志》载:“洪武三年(1370年),设巡检司于清河镇。清河原指大清河,本清水河,后设镇,即名。”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区,1955年名清河镇区。1956年属清河镇、邵家乡。1958年改称清河公社,1961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地毯、化工等厂。滨郑、庆淄公路经此。古迹有五代梁棣州城旧址。(5)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北部。面积77.6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涯,人口2020。据张氏墓碑记载,张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清河涯,张氏迁来之前已有此村。1949年属鱼台县第三区。1953年建乡。1956年属金乡县高河区,同年并入相里乡。1958年成立相里公社,驻地为清河涯。1964年划归鱼台县。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符,故改名清河涯公社。1984年改置镇。2001年石集乡并入。产小麦、稻、大豆、玉米、棉花等。有工艺蜡制品、矿山机械密封圈、电器仪表配件、胶木配件、汽车配件、轴流水泵、姜公酒等厂。济鱼、鱼清公路经此。南北有新老万福河,可直接开展水路运输。(6)在四川省郫县西部。面积26.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释迦桥,人口5200。因有清水河流经,故名。1955年清平、何家二乡合设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2000年建镇。为粮食主产区,建有西部水生蔬菜繁育基地。有酿酒、食品等企业。成灌高速、郫花公路经此。(7)在四川省大竹县北部。面积50.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老街,人口6000。清初始建,以河水清澈得名。1949年为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0年建镇。产油菜籽、苎麻、生猪等。有轻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厂。大木公路经此。